<sub id="n13d5"><font id="n13d5"><del id="n13d5"></del></font></sub><progress id="n13d5"></progress><progress id="n13d5"></progress>

      <progress id="n13d5"></progress>

      <form id="n13d5"><sub id="n13d5"></sub></form>
      <big id="n13d5"></big>

      <sub id="n13d5"></sub>
        醫美市場資本暴利誘發行業亂象 消費者信任度降低
        時間:2022-11-01 08:33:27  來源:中國商報網  
        1
        聽新聞

        “周末剛做了一次光子嫩膚,感覺現在皮膚特別水嫩。”君君一面對著鏡子欣賞自己,一面把自己的變美心得分享到了姐妹群。

        如今,面對“容貌焦慮”,“先天不夠后天來湊”已不是什么稀罕事。越來越多的“君君”涌入整形醫院,通過醫美手段再塑容顏。

        消費觀念的變化為醫美市場“吹”來了飛速發展的風,但資本的暴利也誘發不少行業亂象,比如消費者信任度降低、醫美機構增速放緩……狂歡之中不乏落寞,醫美行業的前路究竟在何方?

        1.“美麗”撐起千億元市場

        與鐘愛醫美入門項目——光子嫩膚的君君相比,醫美資深愛好者小樂的涉獵顯然更為廣泛。

        “兩年前做過隆鼻和豐胸手術,目前一周去一次美容院做基礎護膚、兩個月做一次小針抗皺、半年打一次瘦臉針、一年用一次熱瑪吉。”小樂向記者細數著自己日常堅持體驗的醫美項目。

        “美麗其實就是靠金錢來維持的,在變美這條道路上我前前后后已經花了十多萬元,效果也是肉眼可見的好,現在我至少顯得比同齡人年輕5歲。如果我繼續在變美的這條道路上堅持走下去,將來我肯定會比同齡人年輕10歲都不止。”小樂說。

        與手術整形相比,輕醫美操作手段靈活、創傷小、恢復期短、風險低。與生活美容相比,輕醫美能夠深入下層皮膚組織,具有更明顯的功效。

        憑借明顯的優勢,輕醫美一躍成為醫美市場的香餑餑,用戶規模迅速擴張。

        今年1月18日,醫美平臺更美App發布的《更美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21年,醫美相關企業的新注冊量與2020年相比上漲了27.18%,我國輕醫美市場用戶規模與2020年相比增長了20.59%。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醫美相關企業8.46萬家。今年上半年,新增醫美相關企業1.73萬家,同比增長38.83%。

        我國醫美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一段時期的高速發展,近幾年已成為市場消費亮點、社會關注焦點和資本涌入熱點。

        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為1891億元,同比增長22.1%,預計203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6382億元。

        “我前一段時間在臉上打了一劑水光針,是朋友推薦的一家美容院工作人員到我家里打的,算是干私活兒,價格比美容院要便宜。”在北京上班的李女士說。當記者問及美容院是否正規、水光針質量是否合格時,李女士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只要有效果就行。

        顯然,膽大的消費者遇上了瘋狂的醫美。

        2. 資本瘋狂涌入掘金醫美

        瘋狂的醫美背后,是瘋狂的各路資本和上下游掘金者。

        “很多投資者其實并不了解醫美行業未來的投資方向。”作為多場投資峰會的主講嘉賓,上海生命樹集團董事長石慶華見證了資本對醫美的瘋狂追捧。

        動脈網統計結果顯示,自2021年以來,醫美上游已有超過30家企業獲得融資,包括騰訊、小米、軟銀、北極光、高盛、高瓴、真格基金、云鋒基金等在內的頂級機構接連投資。

        業內人士表示,醫美資本化多發軔于上游企業,這些企業賺走了整個醫美市場大約七成的利潤。而剩余的少部分利潤,則被處于醫美下游的醫院和美容院等機構瓜分。

        就在一些民營醫院賺得缽滿盆滿時,個別公立醫院也瞄準了醫美。

        今年10月19日,作為公立三甲醫院的南京鼓樓醫院,其醫學美容中心開診,主要服務內容是微整形和注射類等“輕醫美”項目。

        除了醫院外,醫美的下游掘金者還包括四處開花的美容院,可見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僅在北京朝陽區,就有200多家美容院提供醫美服務。”在北京朝陽區一家美容機構上班的小劉說。

        消費需求決定市場趨勢。

        當前,肉毒素、光電技術、醫美電商、透明質酸(玻尿酸)、膠原蛋白被認為是推動醫美市場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并形成了相應的細分賽道。

        各路資本密集押注醫美細分賽道,多家上市公司正在積極布局肉毒素產品領域??嫡芩帢I今年10月7日發布的公告稱,已獲得韓國BMI肉毒毒素產品獨家許可權利。

        該公告援引相關數據稱,中國大陸肉毒毒素產品市場規模將于2025年和2030年分別達到114億元人民幣和296億元人民幣。

        膠原蛋白作為醫美的另一條黃金賽道,如今正迎來資本化的收獲時刻。今年10月9日,重組膠原蛋白護膚龍頭巨子生物通過港交所聆訊,成功實現上市。

        “創下歷史同期最高水平。”華東醫藥今年10月26日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公司醫美板塊整體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3.7億元(剔除內部抵消因素),按可比口徑(剔除華東寧波)同比增長113.7%。

        此外,醫美玻尿酸“三劍客”愛美客、華熙生物、昊海生科近期也十分活躍。

        愛美客今年10月26日披露的2022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89億元,同比增長45.5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92億元,同比增長39.96%。

        近期,一些證券公司針對醫美的各種投資策略會此起彼伏,業內人士對醫美概念股青睞有加。

        3. 愛好者開始“反水”?

        但在一片叫好聲中,也不乏質疑的聲音。

        “可以說沒什么效果,感覺錢白花了”。2021年,娜娜拿著省吃儉用攢夠的2.4萬元興沖沖體驗了一把熱瑪吉項目,但結果讓她很失望。

        在社交媒體上,一些消費者對熱瑪吉的功效評價確實褒貶不一。如果說熱瑪吉的效果因人而異,那么,娜娜最近的超皮秒體驗則讓她下決心今后要謹慎對待醫美。

        娜娜的臉上有一些大塊斑點,醫生在面診時告訴她,需要至少五次超皮秒才能淡化,否則會有一定的反黑概率。之后娜娜向醫生求證,如果反黑通過后期治療是否可以減淡,但她得到了只要多次治療就肯定沒問題的答復。

        “面診后我購買了六次超皮秒服務,但做完第一次之后臉頰就有局部的紅腫凸起,一周左右斑塊消去,兩周后反黑出現。當時被激光打過紅腫凸起的地方都有反黑,而且比之前更黑、更多。服務人員仍繼續向我推銷通過做其他項目來解決問題,可我已經不再信任他們。”娜娜說。

        與效果不明顯、醫生不專業相比,假儀器帶來的傷害可能會更大。

        作為醫美行業的抗衰新寵,熱瑪吉雖然身價昂貴卻從不乏力捧者。醫美服務平臺新氧發布的《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21年,緊致抗衰成為消費規模最大的醫美項目,占總醫美消費額的14.54%。其中,以熱瑪吉為代表的各類射頻設備極受消費者喜愛。

        做熱瑪吉為什么會被燒傷?這是社交媒體中對于熱瑪吉“副作用”的常見詢問。事實上,你可能做了假的熱瑪吉。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由于工序精密、產量不高,一部熱瑪吉機器的價格基本上最低也要70萬元,一個探頭的成本也在5000—8000元左右,且在開封幾小時后就會失效,不能重復利用。如此高昂的成本再加上雜七雜八的費用,做一次熱瑪吉項目的費用起碼要在1萬元以上。

        2021年,一條從研發到醫美終端的黑色產業鏈被上海警方查處。從儀器、手柄到探頭、配件,再到外包裝、防偽貼紙,全套仿冒、一個不落,假冒熱瑪吉與正品幾乎一模一樣,非專業人士根本無法進行區分。據悉,假冒熱瑪吉儀器售價僅為每臺2000—5000元,假冒探頭價格為每個50—100元,利潤空間巨大。

        與此同時,使用過程中可能引發燙傷、水泡等醫療事故,贗品儀器對消費者造成的身心傷害也是巨大且不可逆的。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記者以“熱瑪吉”為關鍵詞搜索得到的相關結果共85項,其中47項發生于2021年、20項發生于2022年。關鍵詞包括“返還、欺詐、精神損害”等。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發布的2022年9月醫療美容網絡輿情與風險預警簡報顯示,今年9月1日至9月30日,涉及醫療美容行業不良事件的報道有近4萬條,涉及醫療處罰和醫患糾紛的信息傳播主要有163家醫美機構。

        今年10月24日,據愛美客透露,今年5月其配合公安部門搗毀了某制售假冒偽劣醫美產品窩點,案值達數百萬元。

        越來越多的醫美消費者會像“娜娜”那樣,不再一味地熱捧某些醫美項目。

        4. 熱浪下的“涼風”

        除了消費者外,投資者也變得冷靜起來。

        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表示,目前,醫美行業依然缺失質量標準、服務標準,整體運作不是很規范;在政策層面上,醫美行業監管趨嚴,醫美類企業IPO審查收緊,上市門檻大幅提高。

        今年10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價格監督檢查和反不正當競爭局發布的《醫療美容行業虛假宣傳和價格違法行為治理工作指引》強調,醫療美容服務行業經營者應當嚴格遵守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不得在商業營銷過程中,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或其他相關公眾,損害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破壞公平競爭秩序。

        此外,今年以來,各地監管部門都在積極出手整頓醫美亂象。

        石慶華表示,無論投資多大規模的輕醫美機構,對于強監管下的政策風險是一樣的。

        監管部門的大力整頓使資本變得更加冷靜。

        資料顯示,2021年,醫療美容領域共啟動35宗投融資項目。在已透露融資金額的項目中,總融資金額共計189.34億元。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醫美相關公司的投融資項目僅有14宗,總額約為8億元。

        “在醫美這條黃金賽道上,資本必須要重視人才問題,如果沒有優秀的團隊,再好的項目都有可能血本無歸。”石慶華說。

        聯合麗格集團董事總經理慕安表示,醫生的專業技能和水平決定了行業發展的高度,也代表了一家醫美機構的核心競爭力,醫美行業應更加重視醫生的價值。

        在醫美這條黃金賽道上,醫生的專業技能和水平決定了行業發展的高度,也代表了一家醫美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5. 行業“吹哨人”

        今年10月24日,醫美咨詢平臺美唄CEO龔連勝發布了一封名為《玉經磨琢多成器,醫美真無雙11》的公開信,提出“醫美沒有‘雙11’,只有嚴選365”。值得關注的是,去年“雙11”期間,美唄就公開表示“醫美不適合做‘雙11’”。

        談及放棄參與“雙11”活動的原因,美唄表示,“雙11”期間的價格可以打折,但品質絕不能打折。尤其是醫美項目不可能通過簡單的退貨返款來消除沖動購買的負面影響,它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醫美行業需要長效服務,品質、美化效果要經受廣泛而長期的檢驗。

        此外,在上述公開信發布的當天,美唄還發布了一份聯合111家美鉆機構共同發起的“醫美長期主義宣言”,作出保證藥械正品、醫護人員依法執業、誠信服務、積極配合監管等六大承諾。

        趕在“雙11”的消費狂歡節點發聲“逆行”,業界對其“反套路營銷”的質疑聲有之,但公開信及聯合聲明的內容也從側面表明醫美行業的自律意識正逐步提高。

        潮水退去,行業正回歸理性。

        如同任何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歷程一樣,醫美行業正由加速發展轉向優質發展。龔連勝認為,品質升級是醫美行業不可逆轉的趨勢。與其被動“追尾”,不如主動擁抱趨勢。主動合規,更有利于正規醫美的做大做強。風平浪靜之后,合規做得好的企業會贏得更多用戶的信賴。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朱美如表示,真誠地期待第三方平臺、醫美機構、整形醫生、新聞媒體和消費者繼續參與醫美行業的自律行動,從而推動醫美行業的線上化、平臺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文內君君、小樂、娜娜均為化名。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記者 馬文博 王彤旭 楊宏生 見習記者 白雅琦)

        欧美97色伦欧美一区二区日韩

            <sub id="n13d5"><font id="n13d5"><del id="n13d5"></del></font></sub><progress id="n13d5"></progress><progress id="n13d5"></progress>

            <progress id="n13d5"></progress>

            <form id="n13d5"><sub id="n13d5"></sub></form>
            <big id="n13d5"></big>

            <sub id="n13d5"></sub>